魏碑确实是楷书。因为魏碑也是隶书的继续改革发展。
隶书在汉代上事实上的楷书。为什么?因为汉代以来,中国的书法有了很大的发展,这个发展之一,就是隶书成为社会的公共书体,而汉代的标准字是小篆。
不过,自从小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,就没有真正在使用领域大量使用,而是在幕后,做着“皇太后”的地位,基本上就是字典的范字,而不是实际普遍使用的字体。
道理非常清楚,因为小篆比隶书的书写要复杂而且慢。
所以,西汉就隶书很普遍,东汉隶书已经达到非常完美的程度,民间官方的碑刻都是隶书,这说明,隶书已经是当时的“楷书”了。
最有说服力的,是东汉末年蔡邕在太学院用隶书书写《六经》,引起轰动的事实。
那么,魏晋继承汉代书法传统,当然也是“楷书”。楷书,就是规范书写的意思。
我们大家都知道,中国书法史上有一次著名的“兰亭辩伪”学术论战,这次论战的原因,是因为发现王羲之时代的两个墓碑居然是隶书书写的,这就引起了郭沫若的极大怀疑:凭什么说?王羲之会写出《兰亭序》那样的字?
这就不能不提到魏碑书法了。
因为,以前我们总是认为魏碑是一种独立的字体。其实。隶书继续发展,就是楷书了。
魏碑也是隶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书法,当然属于楷书。
但是,被我们称为“魏碑”的书法,其实是清代一些学者,对北朝碑版的统称。
但是,这些魏碑的风格差异很大,有些非常接近唐楷,有些与唐楷风格迥异。
清代提倡碑学的,主要是与唐楷差异很大的那一部分魏碑,这就给我们一个错觉,好像魏碑是一个独立的书法字体。
其实,魏碑是不同隶书基础上的楷化,有些魏碑书法作品隶书的遗风多一些,有些魏碑书法作品遗风少一些。隶书遗风少的,与王羲之书法体系更接近一些,例如《瘗鹤铭》、《郑文公碑》等等。
而《龙门二十品》隶书的遗风多一些。隶书遗风多一些的书法,相对写起来慢一些,在书法发展过程中,自然处于劣势,所以,唐代以后,像《龙门十二品》这样的书法,就没有得到承传,清代重新提出魏碑,对书法艺术是一种丰富。也丰富了二王书法的内涵表现力。 但是,我们至今仍然对楷书的认识缺乏系统性。 比如东晋的一些隶书,我们更愿意说,有“楷书”的笔意,而不愿意说有“魏碑”的笔意。
因为,很多东晋的隶书,也确实方笔比较多。最典型的就是对《爨宝子碑》的评价,有的说是隶书,有的说是魏碑。再比如说《王兴之夫妇墓志》也是方笔明显,我们更愿意说楷书的笔意多一些,这些习惯性认识,把楷书的多样性模糊了。
其实,原因就是对楷书形成的多样性认识不足,例如,欧阳询是大家公认的魏碑成分多的书法家,我们不是也称楷书,而不是魏碑吗?所以,对楷书,我们应该看得多样一些。
魏碑是楷书我们清楚了。那么,魏碑与“楷书”有什么不同的区别吗?
当然有。我们今天的传统“楷书”,就是欧颜柳赵的样式。
而魏碑楷书的样式,主要是方笔多。起笔就是切笔提按,行笔粗狂,收笔刚猛飞扬。
这种书法写起来没有欧颜柳赵那样快,而是要慢一些。所以,在科举制度延绵一千多年的时间里,这种有一些慢的书法,就不是很适应社会需要,逐渐就被扬弃了。
现在,我们已经习惯把唐代以来的“欧颜柳赵”的楷书叫做楷书,而欧颜柳赵的书法,与康有为所说的魏碑差别比较多,所以感觉魏碑不是楷书。
但是,近年的学者,已经把魏碑也列入楷书书法的大家庭了。
所以,楷书固定下来的说法,真的也就一二百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