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文《楷书结构原则之形态应变原则》回顾;
在上一篇文章中,笔者分析楷书结构布局中的形态应变原则。一条原则下,可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实际处理方法,但是只要满足了这些布局原则,我们的书法作品的一笔一画或长或短、或直或曲,或方或圆都有了依托,而非凭一念臆断。
“词”字形态应变的应用分析图:通过言旁边的变形,让这个“言”字失去其独立性,形态上更像一个汉字的偏旁。而后横折钩的折笔变形后更有了力量感。
图:词字结构布局实例分析
书法,提笔书写一个汉字之前,我们就有了一种从整体布局再到局部的字根、偏旁部首、笔画组合的布局规划,形成古人所谓的“胸有成竹”或者“腹稿”。书法的技能最后还在于“习惯的形成”与“潜意识本能的形成”,这与数学题的解答完全不同,但却与我们体育技能完全相似。
“春”字在整体上是一个上尖三角形的框架。然再继续在这种三角形中来安排笔画排兵布阵,中宫收敛,又让突出在中宫躯干之外的肢体舒展开去,让整体布局不显得死板。
图:春字的结构布局分析
虽然数学问题的解答完全来源于逻辑推理,但是笔者实现也是将书法理论系统纳入逻辑推理系统。通过对从仿生规则中衍生出来的书法原则的应用,我们可以从理论逻辑上来推理书法的笔法、结构、形态、章法条理。
十条结构原则并不需要拿每一条去“套路”每一个字。结合笔法与章法在不同的意图下使用不同原则,让我们的点画结构去展示我们的希望这些书法去表达寓意,让我们的书法不至于缺乏“思想性”。
图:楷书的10种结构布局原则
让我们的书法每一笔每一画,每一结构模型都有其逻辑依托,这样的积累,在不太长时间的积累练习之后就会有了我们自己的长进,提笔可以信手而写,开讲还能道出事点画就位的理由与布局意图。虽然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但是“有根有据”的起笔、行笔、收笔最终让我们的书法书法黑白点画寓意其中。比较“较真”的书法家比较讲究书法点画横竖的起源与寓意,笔者以为原因就在于此。
图:寿字结构实例分析
二、包围结构变异原则--一种特殊的“形态应变原则”;
全包围结构、半包围结构两种结构构成了所谓的包围结构。实际上除去全包围结构之外,半包围结构还可以细分为左(右)半包围、上(下)半包围、左上(右下)半包围等情形。在对这类文字进行布局的过程中,可以在保证可识性的基础上将包围结构转变为近似左右或上下结构,自然多了一种新鲜感!
图:最难布局的家字的一种书写方法
本来家字是规范汉字中比较标准的上下结构,但是如果将上面的宝盖头写得大一些,也就有了包围结构的气势。另外一字是盛大的“盛”字,书法形态也多以上下结构转型为上包下结构进行处理,不影响识别的基础上,多了一点“上包下”的形态,多了险中出奇的作用(当然这样的变形,在我们的考试之中是千万不能用的,否则只会带扣分的风险)。
图:盛字的书法示例
下面是一个关于“病”的半包围结构处理示例。需要说明的是,这个汉字的书写方法参考了田英章先生的书写方法。实际上左上、右上、左下、右下半四个角位上的半包围结构汉字,书写时很难把握其字态的平衡感,通过形态的变化可以给书法本身带来一些新意,不至于“千人一面”的审美疲劳!
图:病字的布局分析
三、结构形态变异过程中不得忘记“主笔与应变呼应”
在上文图例中,病字中的广字根中厂部分离书写,使病字在结构上有了一点左右结构中味道,笔画结构中穿插条理在观察者的观过程中就有了新的变化,可能一会有了上下的层次感,一眨眼又发现文字笔画间有了另外的条理层次。但是要是这当中蕴含的线索太多,反而让人观赏起来有一种混乱感。如果使用主笔的方法人为给一个文字加入一条“主线”,这条主线就容易帮助观赏者自觉地找到一条观赏层次。
图:道字书写方法布局比较
行书与草书被称为动态书法。用一句生动的话来形容这种动态书法的话,高手们的行划书法经常被有称赞“行云流水”。行云与流水的特点就在于轨迹圆滑流畅,每一个笔画起笔与收笔之间总是相互映衬、相互呼应,点墨行迹一气哈成,没有那种阻涩感。
图:写意笔法楷书
常言道,一字一画。用理性的方法来分析随兴展示的书法点画,也是一种尝试。书法文字比毕竟是一种抽象化的语义符号,我们能让书法在一种设计中包含丰富的寓意与故事,书法也许多就多了一份故事与观看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