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欢迎来到“维知书法”,我们今天来聊聊一个有争论的话题“学书法一定要先从楷书开始吗”。
学书是否自楷始这个问题,众说纷纭,学书必自楷始也是一些古人早就谆谆告诫后辈的成规。其理由是学书如走路,必先会走然后能跑,不能走焉能跑?
然而有的人说:学书未必自楷始。理由有三:
第一是“因人而异”——看学书者是什么人,又看他从何时开始学书;
第二是真正成熟的楷书是在行书、草书(章草)以后,而不是在书法发展的初级阶段;
第三是不同性格、气质的人对不同的书体感悟能力也不同。因而强求所有学书者都必须经过楷书训练并无道理。
你觉得哪个观点说得对呢?学习书法的一大困难是对于毛笔这种特殊工具的掌握与运用。在不能熟练运用毛笔之前自然谈不上从何种体开始,而熟练地掌握运用毛笔之后,从何种体开始都不至于犯理论上的大错误。因此实践性是书法一大特点。也正是由于工具的不易掌握,小学生习字才从点画不连贯的楷书学起。而有些人虽然不专门学习毛笔书法,但因为他们的职业要求能熟练运用毛笔(比如国画家和其他经常运用毛笔的工作者等),想提高书法水平就不必从楷书学起。年龄越小掌握运用毛笔越感困难,甚至心慌手颤,再加上教师严格的动作要领要求,中小学生初用毛笔便不如大学生或其他中青年人那样自如与稳健,这里也有心理因素的差异。我想这就是上面所说的“因人而异”吧。
赞成先学楷书的也不无道理,因为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:“真如立。行如行,草如走。”意思是楷书如站立,行书如行走,草书如奔跑。“楷”在这里是“楷模”、“典范”的意思。楷书点画分明,搭配匀称,形体方正,应规入矩,宜于初学。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:“学书须先楷法……楷书既成,乃纵为行书。行书既成,乃纵为草书。”对于初学者来说,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,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点画、结构的训练,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,笔力不刚劲,疏密不匀称、结构不安稳,比例不适当等弊病。唐孙过庭说:“图真不悟,习草将迷”明代汪砢玉也说:“近世多尚行草,未始学真而先习草,如人未学立而欲走,盖可笑也”。
而不赞成先学楷书者说,“先有楷书,后有行书”,使学生坚信这如同人的先走后跑一样自然合理。岂不知书法的发展恰恰和他们所想象的相反,是先有行书,后有楷书。行书在汉简中已有萌芽,到东汉刘德升创行书已成为独立体势。而楷书直到魏晋时才由钟繇、王羲之两位大书法家创立定型。说人要先会走才会跑,这是不错的。但是“走”的意义区别很大,人学走步的走是随意的走,没有严格要求,姿势也不尽统一,且也不必每步大约迈多远,更不必一定要走成一条直线,这种徒步走很类似书法中的行书,而把这种走喻为楷书是不当的。应该把操练中的“正步走”比喻成楷书倒很相似。因为这是人们在会走的基础上的“正规走法”。所以,随意步行的人未经训练不会“走”,就连能随意跑的人也未必会“走”,所以此走非彼走。楷书的出现是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产物,成熟期学起来难度大,欲追本溯源从转型期开始学也未尝不可。
各自的观点都有道理,但是,每个人对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与感悟能力。可能性格沉静者比较喜楷书,性格外向而活泼者比较喜行草书,当然不是绝对。一些人写楷书无论如何也耐不住性子,一写起行书却很上手。因此学习书法要注意到不同性格和禀赋的人对不同书体的感悟能力。
如果按书法发展线索学书,先学篆、隶、行,再学楷,虽然可以深刻了解书体演变的脉络,只可惜人的精力有限且各有偏好,因此追本溯源的方法在理论上不错,但在实践起来很难。
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关注“维知书法”,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。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书法知识,三人行必有我师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提高书法艺术水准。愿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。